展会介绍
2024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博览会
中国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大会
地点:广州琶洲保利世贸博览馆
展期:2024年6月5-7日
主题:数字经济赋能 洞见未来城市
开放时间:6月5日 (星期三)09:00 - 17:00
6月6日 (星期四)09:00 - 17:00
6月7日 (星期五)09:00 - 14:00
展览面积:20,000 平方米
展商数量:400 家(预计)
参观人员:30,000人(预计)
▼ 秉承亚洲最大的智慧城市展APSC优秀品质 稳居亚洲最大智慧城市展
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涌现出一批践行新发展理念、承载着中国智慧的伟大城市,广东省各级政府也密集出台智慧城市领域的顶层设计政策规划文件。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数字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探索中国特色超大型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之路的决策部署,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智慧城市群建设发挥牵引作用,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级建设标杆,促进行业的技术交流,由中国信息协会、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智慧城市卫星产业工作委员会、相关政府机构、广东省智慧城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广东省信用研究会、广东省信息协会、广东省城市建筑学会、广东省智慧城市协会(筹)等主办单位拟围绕“数字经济赋能 洞见未来城市”为主题,定于2024年6月6日-7日在广州琶洲保利世贸博览馆隆重召开2023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博览会,展会将聚焦新型智慧城市行业热点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及运行应用成果,推广新科技智慧防控抗疫,展出范围包括:数字经济、数字孪生城市、社会治理、城市运营管理等。
展会活动期间,将举办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大会及广州城市治理国际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高层论坛等内容,届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博览会将邀请国家相关部委领导、广东省各级政府相关领导出席大会,并与国内来自数字社会治理、智慧城市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齐聚广东省,一起交流成果、激荡思想,洽谈合作、共话未来。
2024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博览会预计全国各地的近400家企业参展,预计展出面积20000平方米左右,参观商逾3万人次。2022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博览会将引领从事于智慧城市、5G应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特色小镇、社会治理、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产业、城市运营管理等领域的厂商聚焦大湾区,发掘新动能,并联合相关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产业创新中心、产业联盟、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一个高效优质的商贸及项目合作交流对接平台,为智慧广东迈向世界一流“数字湾区”做出更大的贡献。
预计数据情况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博览会展示空间20000平方米,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智慧城市展示交流平台;
·400+家展商;
·邀请30,000+名专业观众;
·其中由各省市组成的参观团100+个;
·展会同期会议20场专题技术报告,100多位行业专家,2000人参会;
同期活动-群贤毕至,开拓人脉首选平台
[ 活动暂定名称 ]
▼ 广州超大城市治理国际论坛
▼ 广东省信创产业大会
▼ 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高层论坛
▼ 网络安全创新实践论坛
▼ 智慧灯杆建设论坛
▼ 5G大会
▼ 智慧社区论坛
▼ 政务大数据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峰论坛
▼ “智慧城市建设贡献奖杯”系列评选活动
▼ 智慧停车产业建设发展论坛
▼ 特色小镇交流会
▼ 广东省城市更新圆桌会议
▼ 数字孪生城市论坛
▼ 智慧城市信用建设论坛
▼ 广东省测绘地理信息高峰论坛
▼ 应急管理信息化大会暨应急指挥调度运营中心学术研讨会
▼ 城市大脑论坛
▼ 广州+深圳+珠海-----政企对接大会
展会优势
品牌基因
广东省智慧城市第一展粤港澳大湾区的优秀品质传承;
展会历史
中国市场成熟运作,成就亚洲最大智慧城市展;
立足至高点
专题专区专展, 展品垂直细分,覆盖智慧城市全产业链;
行业龙头抢滩进驻, 展示全球顶尖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20000㎡展览面积、400家展商、160+个国家和地区、30000名专业观众;
展会资源
获得国家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网信办、公安部、科技部、住建部权威官方指导与支持;
200+海内外媒体保驾护航,买家数量&高品质保证;
全球数据资源成就卓越品质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博览会优秀办展经验、展会管理理念以及展会服务品质:
共享观众媒体资源
观众群体
(1)国家科技部门、发改委系统、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信息化建设部门、大数据管理机构、政务大数据部门、;
(2)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咨询/规划/设计、科研院校;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行业协会;
(3)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机构、智慧城市标准化管理部门以及各省市主管智慧城市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技术人员等;
(4)各省、市、安全应急、民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城市运营企业与管理机构;
(5)智慧城市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单位、公安、消防、医疗、指挥中心;
(6)城市建设、市政交通、工程建设、停车管理、道路建设、城市更新等;
(7)安监、疾控、环保生态部门、自然资源部门、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部门、信息中心;
(8)气象、测绘地理信息等主管部门相关领导及技术人员等;